他从零起步,还不花钱,如何实现用户200倍增长?

他从零起步,还不花钱,如何实现用户200倍增长?

前几天,在每时一个铁杆会员的社群“炮哥有约”做了一个分享,主题大致是“互联网+茶叶的社群新玩法”。这么大的题目,真的不好HOLD住,海哥只能从自己的一点实践来说说而已。

每时茶从无到有,从只有百十人亲朋友好友关注到如今用户数以万计,其实没有什么制胜砝码。不过是自始至终都对用户以诚相待、以茶会友而已。

这其中的关键,便是我们与生俱来的社群运营思维。

小人物也可以有春天

海哥此前并无任何从商经历,没干过销售、没做过实业,毕业后六七年都是以码字和吹牛皮为生。当我2013年下半稀里糊涂准备自立门户以茶为生时,我便厚颜无耻的在微博和好友圈里向贤能志士求助,美其名曰“征集50位品牌创作者”。那时,还没有意识去用微信群,而是通过邮箱向50人一一邮件往来沟通。虽然未能马上寻找到确切的方向,但自此开启了真正如何去做茶的思考。

卖茶之初,海哥第二个对于社群的探索,是找到志同道合的人。创业本孤单,关键自己还啥不会。于是,我们试图去结交一些同在创业的朋友。我们创立了一个叫“创业公社”的自组织,最多时也发展至三五百人,后来一直沉淀在100人左右。

这个自组织也不干任何沽名钓誉之事,也不追求盲目的规模,就一个宗旨:在创业路上找些值得结交的朋友。每月固定搞一次主题活动,每周末一起约个跑步活动。

后来,我们的这些创想,被京西投资公司做成了一个孵化平台,同样取名“创业公社”。这事儿,我们也没能量去做,但至少验证了我们的一些理想化的想法。其中,最大的收获,莫过于留下了10个左右各方面都还不错的铁杆哥们姐妹。这虽然与每时茶的经营没有直接关系,但意味着一直都有一帮铁哥们帮每时茶进行信任背书和吆喝。

再后来是,经过半年探索学习后,我决意开始从一个单品开始做起。

这时候,我把从微博通过关键词搜索、聊天互动聊来的近百个初始用户,与此前的创作者、创业朋友,一起组建成了我们的外脑群体——每时黑茶顾问群。这个组织,从我们的产品初步立意、策划、设计、传播、销售都进行了全程参与。

通过这个过程,我们的产品在未正式面世就获得了六百人的基础用户。

在产品推出后,我们把社群思维根植到了日常运营活动中,每个活动都以用户互动连接为基础前提。

比如我们做过读书群体的活动,吃货群体的活动,这些群体本身与喝茶都是高度关联的人群。后来,我们产品的升级发布也都通过微信群发布的方式来进行。

2015年8月底,我们通过一个微信群发布会发布每时手筑茯砖的400g版本,当晚即实现200多个订单、8000粉丝增加。

2014年8月28日,每时推出首款单品在每时微信商城开卖(服务号:i-teatime),当时粉丝只有200多人。到今天,差不多一两年的时间,每时的粉丝规模和用户规模都实现了数100倍以上的增长。基本全靠产品和我个人能量,总粉丝规模近50000人,较一年多前的200多粉丝,增长200多倍。我们也有了自己的铁杆会员社群。

在这里面,我们让会员享受到独一无二的权益,而且以“朋友”的方式去相处,变成一种实实在在的的运营行为而不是社会上华而不实的社群化运动。

正是通过这样的社群化思路,让海哥这样的普通人也可以去开启或畅想自己的事业。我们的起步非常的低,团队了也不豪华,就是我带着两三个小兄弟在干。

开放的碎片化的媒体环境,让“小人物也可以有春天。”

因此,我自己下了一个大胆的论断:社群经济,我觉得对农产品创业来讲是非常有价值的。我甚至认为社群经济会是农产品电商的下一个风口。

1134 他从零起步,还不花钱,如何实现用户200倍增长?

为什么一定要社群化?

农产品基本上产品是过剩的,跟风也比较严重,农民种植跟风,创业的人也跟风。农产品多了,整个产业链也就无法良性运作。

社群完全是另外一套逻辑。这个逻辑是反过来的,我们是从人的群体属性,反过看,人群需要什么样的产品?

同时,消费者越来越追求个性化,越来越关注自己内心感知。

我们以人群的独有特质来定品牌的特征,以人群的需求来定产量。

其实,我们未来很可能干到一种程度,比如说,当我真正服务了20万购买者的时候,我就天天只服务我这20万购买者,我可能就是按照大家的需求给这20万会员进行产品的搭配和配送。这个就是典型的以销定产,而且是以需定产,按季去配送,或者按月去配送。

你会发现它变成了C2B的过程。这可能就是社群经济的未来。

再者,我国的农产品因其资源分散、规模小,很多农产品有很强的地域性、功效特色,还有很强的文化特色。

这些产品天生具备一个特点,尤其受某一群人的喜欢,这些产品天然具备社群化的可能。

况且,农产品通过社群化运作会比原来有更多的成长空间。因为我们现在具备快速的连接用户的可能,超越了地域、实现不同人群的跨界。

而且,只要产品有一定的特色,就具备更快的把你的产品口碑化的可能。

279 他从零起步,还不花钱,如何实现用户200倍增长?

农产品社群化有哪些方式?

我认为,产品社群化、运营社群化,供应链社群化都是可以有不同程度的涉及。

目前,每时正走的是产品化社群,服务于运营和品牌的方式。

每时茶社群是因为生活而存在,依托于具体的产品。

我们的每一款产品将来都会按照社群思维去走。当一个产品只有一个想法的时候,我们就进行社群化的实践。比如说,我可能在考虑我明年几月份要推新品,我们会起基于这个目标人群做调研,找具备相似特征的人来进行调研,那就是一个需求挖掘和痛点挖掘的过程,让更多人来参与。

通过这样的方式实现一款产品的种子用户,而种子用户能够帮助我们带来他的圈子的更多朋友进来。

每个人的背后都是一个圈子。

比如,我们可以每批产品就做一千份,那我这一千份上市的时候,直接销售四五百份,然后我再做几次活动,三五百份又出去了。

因此,社群化运营是创业初期很好的运营思路。

而在整个农产品产业链上,它很适合我们进行面向个人或者家庭的众筹。以前,我们的一片茶园,每年都需要担心销售的问题,而销售又通过层层的批发、代理往下分发到终端消费者。

通过社群化思路运作,现在一片茶园可能就直接供应某50个人、100个人就够了,整个供应的链条都发生了根本的变革。

社群化运营的核心是什么?

农产品运营,核心的关键是运营的专业化、团队化,有能力做很好的运营机制。

虽然,我们已经走在了社群化运营的道路上,但离专业化运作还为时尚远。因为运营之难,往往运营决定了社群的存活与走向。

首先,运营的第一个任务是要给自己的社群定个调。

每时的社群定位就是“交朋友”,而茶是媒介,先让每时或海哥与众多用户和茶友交朋友,达到一定规模后,我们再考虑让用户之间交朋友。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套严密的日常运营结构和运营网络。因此,运营的专业度是至关重要。

其次,运营团队很重要。

谁是核心人物,谁是首席互动官,谁是社群里的活跃分子,如何实现组织的自服务,如何把企业的运营实务通过社群的方式开展,比如微信客服,一个微信客服理论上可连接5000人。这些基础构架架设好了,其想象空间是非常恐怖的。

再者,社群运营要打造一种开放平台的机制。

根本就是“我搭台,你唱戏”,服务于其中的每个参与者,让参与者都受益,使活跃者“越努力、越幸运”。

363 他从零起步,还不花钱,如何实现用户200倍增长?

社群思维到底是个什么鬼?

从实践体会来看,社群思维的第一个层面是用户思维。

这意味着,我们的经营逻辑完全颠覆了。以前是想我有什么茶,该怎么去卖,但最终即便卖出去了还不知谁喜欢你的产品、还不知道顾客在哪里。

但现在,我们从一开始就跟用户在一起。从用户的角度为切入点,然后我们针对用户人群去打造精准的单品。因为对用户有更多的需求挖掘,产品的整个用户体验会更好;还有我们的传播是借助社群、新媒体的方式,更能帮助产品和品牌的扩散。因此,我们能够把产品打造的更加符合我们互联网时代的消费者需求。

所以,从每时茶的实践看:真正按用户需求选择产品、去重塑标准、去完善服务体验、去提升效率。最终,每时就成了一个为用户选择好茶、提供价值服务现代化生活化的茶叶品牌。

第二个层面,我认为是情感思维。

情感的基础前提是基本价值观吻合,比如,你可以界定茶就是不卖给爱屌丝、就是不卖给缺乏信任感的人,它本身就是一个价值观区间的划定。而人和人最终实现深度连接,根本在于情感。每时目前营造的是“朋友”的情感。

让“朋友”成为品牌文化的一部分、运营行为的一部分。我们的核心口号叫:做靠谱茶、交靠谱人。就是这个逻辑。而当我们以靠谱和朋友来要求自己、对待用户时,我们会发自内心的去对用户好、去做不能让信任减分的产品。

再看当今的微商,很多人都可能看不上。但你可别小看他,他们内部能够实现一种“家人或亲人”般的氛围,互相的关爱、帮助,他们做的事情远高于平时的几百几千元买卖啦。这有个极端的例子,就是直销或传销,他们的组织情感,那是杠杠的,自不用多说。

第三个层面,应该是利他思维。

如果你把众人聚在一起,是只为了服务于自己,那等于是透支信用,消耗他人,定不能长久。但是如果以实现他人价值、帮助他人为前提,自己的生态的价值才会显现。

因此,每时在建铁杆会员时,我们一直都试图去帮助其中的成员,比如开展针对会员项目的头脑风暴会、动用我们现有的传播资源帮助其宣传。

以上就是我们每时茶的社群实践过程,未必就能够适应所有人和所有项目。但这对一个非常普通的人来讲,它给我们打开了一扇窗,可以开启不一样的创业起步之路。

当然,未来还很漫长,一切都只能交给时间去验证;脚下,唯有更多的探索。

来源丨每时茶(ID:i-teatime)    「每时茶」是基于社群经济诞生的互联网茶叶品牌,他们的口号是「做靠谱茶,交靠谱人」。本文是创始人秦海结合自身经验做的关于「社群思维和社群运营」的分享。

本文由 微营销手册 作者:微营销手册 发表,其版权均为 微营销手册 所有,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 微营销手册 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需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1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