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会主动分享,产生转发的冲动?

1

有一篇Paul Graham写的文章《市井雄心》:“伟大的城市吸引有抱负的人,在城市里徜徉时,就能感觉到,城市在通过几百种方式向你传递着信息,你能做得更多,你应该再努力一点。”

 

我读到这个文章时,毫不犹豫的点了微信右上角,选择了分享到朋友圈,这时我意识到我做一件事情,为什么会主动分享,为什么?

 

很多人在分享的时候都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为什么会去分享?这引发了我的思考,过去的传播都是三个元素:内容、渠道、受众。

2

在十年前,二十年前,传播基本等于送达,有了内容把它送出去就可以了。而现在来说不太一样了,一个根本没有写过文字,以前没有上过报纸的一个人,可以通过他的段子在微信、微博里面达到几十万、上百万、上千万的粉丝。

 

有些人讲故事讲的很好,可以把周围的人逗乐了,这个时候内容很重要,渠道变的不太重要了。而受众本身,那个单个的个体,也显得不是那么重要了。

 

什么是重要的?内容到达你的直接受众后,进行的二次传播是重要的,换言之,现在的传播的本质在于你的传播能不能去引发另一个传播。你转发后,对方会不会转发,能不能形成成倍增长的转发?

3

好的传播会引发你的行动,但是更好的传播在于引发传播。社交媒体的兴起让传播这个事情变的非常简单,你只要有一个手机就可以把内容传播出去。

 

但是我在想另外一个问题,我们脱离这些所有的工具,我们没有社交媒体的时候,我们怎么去传播,是不是就没法传播了,真的是这样的吗?

 

从古至今,我们传播最久的传说故事是什么?牛郎织女的故事,这个故事最早发源于诗经里面的几个字,所有去讲述这个故事的人在讲述过程中都会带着他的演绎。当我们传播这些故事的时候,我们在说什么?

4

我们在牛郎织女的故事里面寄托了很多的东西,对爱情的向往,我们对于体制的痛恨,对于美好东西的向往,对于相爱人不能在一起的遗憾,基于这些朴素而直接的情感,我们再去传播。这是我认为最好的传播,最好的传播能够引发你的创造。

 

其实我们去看的基本上阅读量过10万的文章,跟上面说的一点关系都没有。很多内容和题目是没有规律可循的。到底是什么让一个个体他所知道的内容能够传遍整个互联网?

5

我们发现主动传播是一个非理性行为,你用任何的技巧去分析它的时候,都是不灵的。内容触动了读者的情绪,就会有转发的冲动。转发是有成本的,有些东西让你看起来很愉悦,但是不一定转发它,比如说优衣库的事情,会看,但不会转发。

 

 

 

最多的是敬畏,敬畏是我感觉我比过去更好的、更厉害的事情。排名第二第三就是搞笑、有趣、喜悦等等这些东西,这个占一大半以上,说明这个社会的正能量是比较多的。

6

传播本身是中性的。在传播的时候,引发的情绪,本身没有好坏而言,一篇文章能够引发出愤怒,怜悯、恐惧、惊讶、同情,这个也是转发的动力。

这对于运营者来说,意味着我们可以暂时放下渠道,放下对受众的迷恋,而专心制作内容,去吊起用户阅读的欲望。

 

人们越来越浅薄吗?恰好相反。传播会越来越有挑战,人们不是会变的越来越浅薄,在十年二十年前人们在获取内容的成本非常高,最早30、40年前文字的东西是属于文学家、作家的东西。

现在非常便宜,很多公众号,阅读十万的是文笔非常有质量的,人们在获取这种内容的时候,他自己会有对审美对质量的要求,这个传播会变的越来越有挑战,这是传播的意义所在,只有真的去做好的内容,去引发用户的思考,传播才会真正达到目的。

以上的内容整理自金数据创始人、CEO陈金洲的演讲。

 

本文由 微营销手册 作者:微营销手册 发表,其版权均为 微营销手册 所有,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 微营销手册 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需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1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