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天,100万粉丝,我们怎么做到的?

1

吴晓波,中国最好的财经作家

 

 

 

自述:500天,100万粉丝,我们怎么做到的?

 

 

 

我做自媒体时间不长,2014年才做,很多都是2013年就开始做了。我在《骑在新世界的背上》里说,做自媒体主要是没有办法,整个媒体业变化太快了,所有的信息都是在社交环境中完成的,所以就做一个跟自己有关的媒体。

 

 

 

其实不是一开始就想得很清楚。我都忘了,还问过同事我们一开始一个星期七天是怎么安排的。他说你忘了,一开始没有七天,一开始只有三天,是定期的两篇专栏、一个视频,专栏是星期天偏软性,星期二偏硬性,然后星期四是视频。后来增加了,6月份开始有书友会,后来开始有新闻墙,有创业扶持计划,后来又做话题,我们现在是每天更新。

 

 

 

很多想法也就是想想,因为自媒体确实会让你看到很多机会,但是这些机会有的不属于你,有的是一个陷阱,有的它跟你现在做的东西抵触。有的时候你干5件事,其实不如就干1件事,那5件事花的精力,肯定比1件事多,干1件事的收获从客观角度来说,可能会大于这5件事儿,无非你干了5件事儿以后,你的生命体验会更丰富一点或更懊恼一点。

自媒体要不断试错

我觉得我做公众号挺开心的,就跟我学写专栏、写书一样。这件事,你去做它你不会太累,也是你能力可及的,然后它不断地会有你不知道的东西产生。2014年9月份还是10月份,那时候公众号刚过了10万,我去北京见老罗,那个时候就发觉最早的一个多月的高峰已经过了。一开始是每天六七千、五六千的进人,然后一算很快就过100万了,后来就往下跌了。就去找老罗聊,他有一句话我印象很深,他就说“你在哪个台阶想哪件事,比如说你有20万粉丝的时候就想20万的事,你有50万粉丝时候的事,是你现在20万粉丝时没法想的,然后到50万就想50万的事,过100万就想100万的事”。我觉得这个对我做公众号是蛮有帮助的,比如说我现在60万就想60万的事,明年可能我120万了,那我就会想120万的事,那可能就是讲另外一个故事了。

做自媒体压力比我想象中的要大,因为我的公众号还是偏向于思想供应的,你不知道用户需要什么。我们提供很多东西,就是最后看用户喜不喜欢,很有意思,还是内容问题。我觉得这两天,我蛮担忧的就是这个问题,就是我们不断地做加法,做加法以后就发现用户不喜欢,用户觉得你本来有的气质被稀释掉了,那么就讨论该怎么办。

关于我们的气质,或者说我对未来频道的一个期许,我希望聚集一些认同商业然后能够自我奋斗的人,然后不要认为自己是个小人物。现在有自信了,我也大概知道这些人是谁了。我讲这些话他们是认同的,所以我觉得,这个平台的价值观慢慢已经形成了,然后就是可持续的、优质的财经内容的供应,可能这方面还缺乏。

现在的自媒体等于处在开垦期,到了产品过剩的时候,有可能是另外一个东西。我认为天下没有轻轻松松能赚的钱和轻轻松松能干成的事,等到市场一丰富起来,那些早创的人有早的好处,有先发优势,但时间一长,更有能力的人就会起来。另外现在移动互联网,人家也不知道它的未来会怎样,它会变化。

对于下一波浪潮是什么这事不要想太多,未来中国人的社交圈丰富化以后,你别想这个公众号能够变成上市公司。事情其实蛮简单的,对我来讲,就是我有没有持续的财经内容生产能力?核心就是这个东西,如果有的话就是换一个平台。如果哪天Twitter进来或者Facebook进来,或者别的新的模式出来,在那儿再建立我的粉丝群,我只要有持续的内容供应能力就没有问题。哪天我写出来的专栏没人看,或者写得很烂,那再弄200万名粉丝也是空的。

公众号我是坚持用个人名字的,我认为罗振宇讲得很对,未来的品牌会返祖,就跟以前一样,比如说村里开一个包子铺,可能就是王家包子铺,卖剪刀的就叫王二麻子剪刀、张小泉剪刀。原来的品牌都跟个人有关系,因为你的销售半径可能就在方圆5公里、6公里内,你不敢欺骗村里人,那就是你个人品牌的背书。

那么到了后来,出现了大制造以后,你的品牌跟村里没有关系了,就变成了一个独立的品牌。现在的互联网年代,特别在社交环境里面,可能品牌会返祖,又会回到某个人身上,比如说我有绯闻的话就有可能挂掉了,或者是有什么丑闻的话就挂掉了,所以我要极力维护我的品牌。然后这个品牌肯定跟一个专业内容有关系,这个时候其实它的可识别性会大大增加,如果原来叫财经观察,那么可能就会出现N多的财经观察,什么中国财经观察,什么财经次观察,我叫吴晓波频道,我的品牌识别度在,这是我能快速起来的原因。

另外,在未来的社交化经济里面,品牌的人格化是建立在专业化的前提下,你不能做得很杂。对我,即便做书评我也只做财经书评。未来做东西大概方向我是知道的,至于公众号该怎么做,那就是不断地犯错误。我认为你只要坚持做内容,你的内容供给就是一个比较好的内容供给,剩下来用户都会原谅你,错了就回来。

2

我干一件事就会坚持干下去

在优米网的一个节目里我说过,自己被高估的品质是才华,我觉得我有两个优点:第一就是勤奋,第二就是比较专一。其实我也蛮花心的,尝试了很多我也很烦,犯了很多错误。但总的来讲,还是在财经领域,这跟我的兴趣有关。

我10多年前写专栏,一个星期写四篇,我是靠写专栏出身的人。到现在,虽然没有遇到大的问题,但毕竟老了一些了。现在写作的压力比原来大,原来你的文章在中国最好的媒体上登,它的反应很缓慢。我后来在《南方周末》,在FT中文网开专栏,它的反馈还是缓慢的。现在在网络上反馈太快了,尤其在社交媒体上。像我的专栏文章现在基本上所有的财经号都会转,你只要犯一个数据错误就会被嘲笑,所以现在比原来心理压力大。有人写篇文章半个小时就行,我不行,我要一天。

我的乐趣还是在写作上面,到我老的时候,我写的书可能卖不到50万册、100万册,但是我不会干别的,我觉得我会写到死。我对销量已经没有兴趣了,我关心的问题都是我感兴趣的问题,比如我接下来要写一本书,至于这本书能卖多少,我根本不想这个事儿,我觉得能卖5000册也挺好的,哪怕我印出一两万册来送人。我认为我以后的书不是拿来卖的,是拿来送的。很可能过几年,会出现这个情况,我做一本书,一本都不卖,我在公众号上送20万套,送给听过我的课、买过我的东西的人。

2014年我有篇给女儿的信的文章,点击量很大,排在我所有文章的第二位,第一位是写日本马桶。有人说,你有没有想过在你的公众号上放一些生活化的东西,可能点击率也很高,大家也很喜欢。但是你看我前10个月的文章,基本上还是偏财经的,阅读量前20位里面,基本上都是财经,平均阅读量都在30万以上。我觉得这是特别严肃的东西,迎合大众是迎合不好的。

比如我还写过关于鹿晗的文章,我相信未来还是圈子文化。三个月前我也不知道鹿晗,即便知道鹿晗了也不会去听他的歌,也不会去看他的电影,也不会去参加他的活动,只是知道这个人而已。像吴晓波频道也一样,有些人可能知道吴晓波频道,但是也不会来关注我。未来是一个圈子。我认为我们是在做圈子,我们把认同我们价值观的这部分人圈在一起,剩下来商业上的事儿我认为是一个兑现过程。你到底卖什么东西,你也不累,别人也不恶心,还喜欢。

我跟粉丝几乎不见面,可能个人性格不一样。我也不喜欢参加那些组织,我现在几乎很少参加论坛,亚布力、博鳌,我几乎都不去的。参加这些活动,除了老朋友见面喝点儿酒,还能干什么呢?我觉得这个问题、这个事情有价值,看看书就好了。看看就知道了。有问题嘛,再问问。我现在几乎不参加社交活动,也不怎么参加媒体活动。你说我参加那些,能得到多少有益的东西呢?还不如看看书、想想问题、打打麻将呢。增加曝光度对我来讲没有任何意义,我很少花时间在应酬上面,我也不喜欢跟他们勾兑。

我的兴趣还是写作。我现在想想我如果回到30岁,如果2015年我是30岁,我手里有50万元,如果按我当年的性格,我可能还是在新华社写写专栏,叫我50万拿来全部去创业,我也不敢。我是特别保守的人,不是很敢于冒险。我会开一个公众号,但是投入的也就是我的时间而已,我也不敢说招一些人什么的,其实我是一个蛮胆小的人,所以我不是一个好的企业家。但是我的好处在于,我干一件事就会一直坚持干下去。我是这么想,你干一件事就把它干好了。

我写书也一样,我每年写,弄着弄着,反正其他人都走掉了,就剩下我一个人了。我现在基本上都是在写作,1968年出生的人,还在每年写100篇专栏的就我一个了。这其实也不是我厉害,就是别人都不玩儿了嘛。有些人我觉得他们都是很有才华的,无非就是他们都去做企业了,而我还在写而已。

整理自正和岛(ID:zhenghedao)

本文由 微营销手册 作者:微营销手册 发表,其版权均为 微营销手册 所有,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 微营销手册 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需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14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