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人刷天天刷变成这样,新浪微博怎么了

 

想回答新浪微博是如何一步步衰退的,必须先想清楚一个问题:新浪微博崛起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后来都发生了什么?20140818144313_7492

我曾经回答过一个问题:新浪微博一开始是如何快速甩开对手形成今天的巨大优势的?

这个问题是个微观问题,答案也是个微观答案,大概意思是我们很勤奋很努力很有冒险精神,但是即勤奋又努力还有冒险精神的人或者公司,遍地都是,一点都不稀缺,这些只是必要条件,而远非充分条件,事实上,勤奋努力加冒险,死的概率还更高些。

猪会飞,是因为他站在了风口上,成功的飞起来以后他可以总结起飞技巧,但重要的,是风。

新浪微博的风,是移动互联网。

我是入职了新浪微博后才买了自己的第一部智能手机:诺基亚 E71,之前出现过和弦、彩屏、可拍照、能查股票信息、能收发彩信收发邮件的手机,但是我实在是找不到更换我那个黑白屏手机的理由。

当时我对“应用”两个字造的词还很陌生,后来才弄明白了,原来就是手机上的软件啊!为什么 PC 上就叫软件,手机上就叫应用呢?我还琢磨过这个问题……

2009 年,大屏智能手机的出货量迅速增加,三家移动通信公司的 3G 有铺天盖地的宣传。

但是,你打开手机,真正能玩的应用几乎没有,传统互联网公司逐渐分出一个小部门,把 PC 浏览器上的社交网站移植到手机上,网站上的交互转移到手机上,复杂程度令人发指。

在这种背景下,新浪微博的产品形态实在是太适合在手机上使用了:流量小,速度快,交互简单。

它在短期内承担了熟人社交、陌生人社交、公开社交、私密社交的全部,占领了手机用户的绝大部分空余时间,吃饭发微博、发牢骚发微博、政治讨论发微博,约炮靠微博,快速联系熟人靠微博,晒幸福发微博,失恋了发微博,政治讨论发微博……

站在 2014 年初,我们再看移动互联网,已经是人声鼎沸,智能手机的铺货量增速远远大于人们想象,他甚至催生了一个全新的市值百亿美元的本土手机品牌——小米,iOS 和安卓市场的移动应用数目暴增,竞争已经白热化,手机游戏、手机视频、资讯、通信、社交,那么多人在抢用户的那块屏幕,争夺用户并没有增长多少的使用时间,你花在游戏上的时间越多,刷微博的事件就越少,你用微信聊天的时间越多,刷微博的时间就越少,你看一段视频的时间,就耽误了你刷很长时间的微博。

就社交应用而言,熟人、陌生人、公开、私密这些本来就相互冲突的社交行为,终究无法承载在一个应用上,多少新浪微博上的事故,是因为这种功能冲突,一个女孩儿发照片,只是想给熟人看,结果被陌生网友拿出来晒,指责。当有更有符合使用场景的应用出来后,这种转移是不可避免的,熟人聊天去微信,约炮去陌陌,兴趣社交去贴吧去知乎,而新浪微博的位置,变得极其尴尬,以至于让人怀疑,它到底是用来做什么?

2009 年,在新浪微博出现之间,中国不存在一个公共讨论空间,博客时代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想法,较之于传统媒体,这是个巨大的飞跃,但是你的想法能让多少人听到,却依然取决于门户网站的编辑,而新浪微博的出现,使得所有人可以在一个统一的公共讨论空间讨论,更重要的是这个讨论空间,不再依靠一个中心,而是靠着兴趣、关系的链条自动生成、壮大,编辑的力量被前所未有的削弱了。

作为一个前媒体从业人员,我面对的完全是一个被震撼到的前景,即使在前期加班到深夜两三点才回家,我还是忍不住激动,何其幸运,能够参与到这件何其伟大的事业。

但是,我们所有人,因为这个国家独特的传统与历史,都缺乏基本的公共讨论经验,我们不知道怎么去体面地去讨论一件事情,而我们的讨论的很多事情,也让人根本无法温和地去面对,因此整个网络充满了暴戾之气,那些生活中文质彬彬的人在网上恶语相向,那些本来我们尊敬的人,发出的言论却经常让人瞠目结舌,有些人在现实生活中永远没有交集,但在网上,双方却可以肆意相互伤害,人从来没有这么容易被组织起来过,去伤害一个人也变得前所未有的容易。

在这种讨论中,最早离开的失败方,往往是较温和的,对侮辱性言论承受力较差的,而胜利的,往往并不是胜在公义,而是胜在人多势众,当辩驳对象消失的时候,胜利者也会感觉因为失去了对手而感到索然无味。

这就是中国所有公共论坛的独特现象:劣币驱逐良币。

所有的公开论坛都一样,首批用户往往是那些在大城市生活的白领,他们接受的教育背景相对统一,政治立场与文化立场相对一致,彼此尚有求同存异的雅量,如果仅限于此,那么就成了小圈子的趣味,其影响力会被压缩,如果更多不同背景的用户进来,讨论氛围又会被破坏,后来的用户赶走前面的用户,当前面的用户走了以后,后面的用户也就走了,只留下一个鬼城。

这种事情一再发生,无一例外,令人绝望。

于是很多用户离开了公共论坛,转身去了微信,在朋友圈发吃,再也不担心陌生人骚扰,在朋友圈晒佛经发心灵鸡汤转发伪科学段子,好友也会因为情面而不忍驳斥。大家在这里惺惺相惜,不同价值观的人根本撞不到一起,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发出去的媒体内容再也不怕被喷,因为受众只能和发布者一个人沟通,读者与读者之间永不相见。

为什么总是假佛教、段子、推销、伪科学、心灵鸡汤?因为这些言论才是我们的平均智商,以前这些内容都发在 Qzone 里,正如一位微博网友所说:微博是发现陌生人里的傻逼,微信是发现熟人里的傻逼。

就新浪而言,移动互联网抢跑成功,但领跑之后,却陷入领先者陷阱,因为第一名眼前的每一步都是新的,再也没有经验可以用,现在回头看看,有很多浪费、很多昏招,但如果时光可以重来,可能是完全不同的前景,如果能给 5 年前的自己发个短信的话,据说很多人都想发四个字:赶紧买房!5 年后如此板上钉钉的事实,5 年前的你为什么就是不知道呢?你如果突然接到一个短信,据说来自未来的你,只有 5 个字,买新浪股票。可你眼瞅着新浪微博现在的活跃度,你真买么?

我很多次在晚上睡觉的时候,想象如果复盘,新浪微博该怎么走,才能继续一骑绝尘,但终究无解,有很多机会,但也会有更多意外。

尽管出过很多昏招,但正如一个“专黑”新浪微博的人士所说,微博这种传播机制是如此牛逼,以至于要想把它搞黄还挺不容易的。

就我个人而言,我对微博仍有信心,微信群里惺惺相惜是用户的一种需求,公共讨论空间却仍有必要,交游广泛的人可以以朋友圈取代微博,但通讯录里只有几十个人的人仍然需要通过公共空间了解身边世界,从不相识但兴趣相投的人仍然有认识彼此的欲望,当年震撼到我的那个颠覆性的媒体前景,仍然没有出现颠覆者,微信公众平台把一些媒体内容搬到了手机上,让人们更容易得到,但媒体形式又被变成了一对多单向传播的传统媒体,只有在微博,每个人都是一个自媒体,他们参与创造,也参与筛选,也参与传播。微信也许终将成为手机上的操作系统,但它不会吞噬一切,像所有的生物一样,在体量个头和灵活性方面,必须做出平衡。

感谢竞争对手。

消息源:知乎日报
原作者:刘新征

本文由 微营销手册 作者:微营销手册 发表,其版权均为 微营销手册 所有,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 微营销手册 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需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12

评论:

2 条评论,访客:0 条,站长:0 条

0%好评

  • 好评:(0%)
  • 中评:(0%)
  • 差评:(0%)

最新评论

好邻居官网进行回复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