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用互联网思维装神弄鬼了

1409

今年,一股声音不绝于耳——互联网思维,这个听上去有道理的道理像瘟疫一样快速传播,成为鼓励创业者和转型者前进的动力。一时间,雷军的名字每天都出现在朋友圈里,关于“专注、极致、口碑、快”四个创业秘诀被奉为经典。今天,在2014这个创业浪潮汹涌的年尾,我实在忍无可忍必须写下这篇日记,表达我的态度,对这个烂大街的命题提出质疑。

 

 

互联网思维的意思就是快速致富思维
从来没有像今天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更欢呼雀跃的,好像一夜之间,互联网思维蔓延起来,像病毒。模仿起家的手机,难吃的煎饼,蒙着苦脸卖牛腩,被捧上天做课程表的90后,卖情怀的锤子,身边的每一个人都在谈创业,谈垂直产品,谈颠覆,谈融资,谈互联网思维,谈极致,好像世界一下子变得血肉模糊,人们集体跪舔大V,膜拜90后,琢磨着改变世界。一个朋友说的好,互联网思维的意思就是快速致富思维。我身边那些坚守着做设计的人们都开始怀疑自己,坚守了十年的东西突然一下子变的可疑起来,于是他们开始想着另谋出路,都尝试着或者谈论着,试图找到一个一夜暴富的商业模式;一个不知道如何创造价值的、看不到未来的产品;一个移动互联网的入口;一个会颠覆BAT的、会颠覆所有人生活方式的、会重新定义这个世界的牛逼产品。他们有一个共同特征——都自居为乔布斯,都像是从硅谷跑过来的嬉皮士。他们认为乔布斯是颠覆性创新,其实也许人们忘了苹果公司从七十年代开始,期间经历多少次挫折,完成了真正的积累性创新。在我们这里,一个靠模仿起家的手机品牌成了偶像,如果说靠模仿起家并不可耻,但也没必要被捧上神坛,那些根本不用小米手机的人也在推崇小米的理念,这不是媒体的喉舌是什么。三星从来不提概念,不讲故事,不炒作老板自己,扎扎实实做产品,怎么没人挂在嘴上呢?因为三星的扎实学不来。
移动互联只是一百年来的第三次技术变革
移动互联只是一百年来的第三次技术变革,我们都知道,是技术在驱动世界的前进(可悲的是,艺术、文学、哲学早就停滞不前了,技术和艺术似乎是一个悖论,当我们手捧着那个手机的时候,哪有心思再去想哲学、文学或者是深刻的艺术)。第一次的变革是汽车的出现,公路作为基础设施的铺设,彻底完成了第一次变革,汽车只是作为工具,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以福特汽车的崛起为代表;第二次变革出现在七十年代的计算机时代,计算机伴随着软件巨头的崛起,以IBM和微软的崛起为代表;毫无疑问第三次变革就是我们处的这个时代,也就是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处在移动互联的基础设施铺设和移动终端入口的争夺阶段,然后掀起了一波又一波创业的浪潮,以苹果和谷歌的崛起为代表。世界五百强的领头羊也随着这几次变革而更迭位置。
我们长期活在一个信息不对称的商业世界里
移动互联网没什么可怕的,也没什么神秘的,更不必拿来炫耀,总结被归类的关键几条:一是互联网作为工具可以更好的了解和挖掘信息,与他人分享和沟通。二是互联网依然改变不了商业本质,即产品差异和消费者体验。三是去中心化,信息碎片化和快速更迭。四是消费者的生活方式在发生变化,这个不足为奇。
我们长期活在一个信息不对称的商业世界里,被糊弄惯了,突然出现了透明开放的比对方式,砍掉了中间的流通环节,降低了成本,这些一下子让人们乐屁颠儿了,其实,这些本就该属于消费者的。互联网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互联网让世界更开放,更平等,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草根终于有了舞台了,于是乎,诞生了自嘲的屌丝,屌丝就是自我降格,自我否定,自我瓦解;也诞生了段子手、推手和写手,更重要的是诞生了社交网站,这时候又有人站出来嚷嚷了,脸谱网是一个垂直网站,一个产品击中人们痛点,但人们忘了,社交是人类的天性,从未改变过,从原始社会,到四合院,再到今天的社交网站,一直没变,被颠覆的只是方式,不远的明天,社交方式依然会被颠覆掉,因为人们渴望表达和扯犊子,仅此而已。如果说移动互联是工具,那么学会利用新工具只是学习能力的问题,不是创造力问题,关于这条,很多没有创造力的总是混淆概念,更不要上升到颠覆、创新和重新定义的层面。这个世界从未被重新定义过,人们的基本生活依然是那样,难受了会哭,开心了会笑,这就是人的天性。不管如何垂直进入你的生活、进入你的大脑或者进入你的身体,所谓巨头们不都说要实现闭环生态链吗?也就是一个看上去垄断的盈利模式。
德国人从来不谈互联网思维,也不谈追求极致
我十三年前开始创办设计公司,当时,国内很少有人提及设计,多数为广告公司,港台和国外有一些设计公司在国内常常被提及,我们那会儿多数说的还是奥格威的广告学,这也反映出那个时代的特征,四大媒体垄断,以媒体代理为核心的广告业务是咨询行业的主流,也说明商业世界相对于今天比较简单,企业从造产品、建渠道、做营销、打广告,三下五除二,一个几十年没变的商业定律,在这期间,定位学曾经风光一时,但这多数说的是产品定位和广告传播,企业粗线条做事,也能获得利润,比如脑白金,这都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消费者能够选择的机会少、渠道少、方式少。移动互联网带来的传播层面的变化就是碎片化,将过去整块整块的传播方式打散了。我们2002年开始做设计公司是精细化思维的开始,如果说今天的互联网思维所谓的极致,在我们这里早就开始了,精细化和全方位设计取代粗线条,无论是个人还是品牌不都是如此吗?任何一个学设计的都知道,从追求极致过渡到习惯就是品质的过程,在设计师眼里,极致不是追求,而是习惯,基本动作而已,只有那些一下子被冲击到的人,才哭着喊着追求极致。德国人从来不谈互联网思维,也不谈追求极致。极致只是对结果的描述。
忽悠改叫互联网思维,搅局的改叫颠覆性创新
我吃过一次雕爷牛腩,发誓再不去,不好吃、哗众取宠、不扎实。我们都知道人心是看得见的,品牌的心也能看见,我们做品牌从过去偶然性变成必然性,塑造品牌由内而外,科学和创造性兼具,而这正是推崇互联网思维(快速致富思维)不赞同的,他们善于造浪,也就是善于利用手中的话筒(话语权)制造声浪,他们颠覆百年品牌,颠覆传统行业,颠覆人们的思维,唯一的原因就是要推动这股浪,让资本看见、晒数字、吸引眼球。昨天看见前同事飞虎发的微信“八卦小报改叫自媒体,忽悠改叫互联网思维,做耳机的改叫可穿戴设备,办公室出租改叫孵化器,搅局的改叫颠覆性创新,这些都要学会两点:一要学会造概念,二要学会讲故事”。问题是这种思维和另外一种思维的对抗只是一种营销方式而已,我们都知道站在巨人的对立面更容易确定自己的价值,小米聪明的和格力打赌,其实是在鼓惑粉丝他们站在了传统企业的对面,来塑造颠覆者的形象,阿里站在万达的对面,来塑造颠覆者的形象。然后粉丝们就疯了,动员所谓粉丝参与的不只是产品设计,还有摇旗呐喊。
我们是设计公司,加班的次数多,上半年世贸天阶进了一家黄太吉,我们吃了一阵,再也不吃了,真受不了了,难吃,同事评价:一是吃了差点噎死,二是早上弄那么大个煎饼干嘛啊?——这就是极致吗?极致就是服务员戴面具?极致就是上五杯不同的茶水(喝完闹肚子)?极致就是开着宝马送餐?好吧,有人说,互联网思维的核心是传播,那么传播完了呢?是不是要扎扎实实做产品,做服务?
让我难以理解的是,一些推崇互联网思维的人已经开始撒娇、故作偏执狂和不讲道理,把吵架当成创造力和颠覆的表现,他们认为表面上摆出一副嬉皮士特征,说话间对传统企业表现出不敬和瞧不上,满嘴都是市值,都是一轮又一轮的融资,始终听不见关于“人”的事情。喜欢90后总裁的不是90后,好像那种感觉就是颠覆,就是对自己的最好证明,贴上了颠覆者的标签。
移动互联网给人们带来方便,激发欲望
我喜欢我们的一个客户新侬,他们提出利用互联网,做现代农业,为消费者提供安全食材,他们不断强调,不要做过度设计,把利润让给消费者,为顾客提供好服务。我做了13年设计公司,为很多企业提供过各类设计,总结起来,一个创业者首先是一个有良心有梦想的人,创业者的人品和价值观决定了企业的良心,这个才是一切的驱动器。
无论我们使用的是锄头还是开着汽车,亦或是手里端着手机,我们始终作为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人始终是与天地万物联系在一起的,互联正在以新的方式连接人,连接一切,我们要重新认识我们自己,尊重自然规律,尊重人类的基本情感。想起米兰昆德拉的一句话:“当你站在人群里的时候,你才会成为你自己”,这不就是移动互联网做的事情吗?
有多少种个性的人,才会有多少种个性的作品
我们所处的世界应该是多元的,人们应该独立思考,拥有个性,每个人应该作为一个人存在,而不是作为一个群体,一群人跟风。我想互联网思维之所以诱人也许是因为后面都跟着一串数字,一亿或者八百亿,说到底还是成功学在作怪,互联网思维到底还是快速致富思维。
用山本耀司的一句话收尾:“我最讨厌的就是那些看似伟大的人或事”。
转自人民论坛网 作者 王紫阳

 

本文由 微营销手册 作者:微营销手册 发表,其版权均为 微营销手册 所有,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 微营销手册 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需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17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