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你的社交关系O2O

今天,和大家讲讲我的个人故事。“以身说法”社会化媒体时代,怎么实现社交关系的O2O?

  5年前,我在报社做记者,被调至报社的香港记者站,跑香港时政新闻。当时,我在香港一个朋友也没有,要想就某事件或某话题采访生活在香港的人,很难找到采访对象。一天工作结束后,想约三五好友出去聚聚,也没人可找。

  不过记者这个职业,能迅速磨练人,把人的智商、情商一掘而尽、发挥到极致。要不怎么说当记者,每天都有被掏空的感觉了。怎么办?只有通过网络,倚靠各种社交媒体找人、找朋友。

  一番打听了解后,我列出了当年(2008年末)在香港比较流行的社交媒体。除了facebook、linkedIn等受欢迎的,还有Meetups(国外的社交媒体,在香港也有一些人使用);Hongkong expats,这是个垂直性网站,专为在香港的外国人、外地人设计,知名度较高;FC Club Hong Kong(Fortune Connection Club,这是个基于职业连接的社交网站)等等。所有这些社交媒体都是为了大家能在某个共同的地点,互相认识,建立联系。

  当然,我的精力有限,不可能天天泡在社交网站上,每个都去尝试。了解了列出的各种社交媒体有什么特性后,结合自己的实际需求,我选择了facebook\linkedin\Hongkong expats\Meetups这四个。其中Hongkongexpats\Meetups的角色是“探路先锋”。因为它们的主要特色是:指针性强,就是为了找到志趣相投的朋友。大家可以基于某种兴趣或习性,先在网上发起各种主题的聚会活动。比如你喜欢吃素菜,你可以发起一个让大家一起吃素的组织,然后定期组织吃素;比如你喜欢研究冥想;比如你想发起同城的外国记者聚会等;都可以依此来做。其次,这两个组织,特别是Meetups更讲求将关系落到实地:大家在现实中的聚会。所以,我会根据自己的兴趣、职业需要,选择参加其中的活动。Linkedin就是完全基于职业的社交媒体,有很多职业群组。我会找些关于记者的组织,加入其中,和他们讨论行业话题。至于facebook,我把它用作见面后,以后保持联系的工具。

  看,过去,我们在茫茫人海里,要找到有着共同兴趣、相似背景的人,是多么地天方夜谭啊,但是现在呢?各种社会化媒体,让我们聚合的成本骤然降低,甚至为零。通过以上的社会化媒体,我们到了人生地不熟的地方,也能找到朋友了。

20150114095142_6595

  那么,我使用这些社会化媒体的效果如何呢?我给大家举3个例子吧。

  例子1:

  有一次,我想采访香港某条专卖小众奢侈品牌的街。比起尖沙嘴、铜锣湾,这条街很少为内地人所注意。比起LV等响当当的大牌,这条街的国际名牌也是小众的,个人口味很重。我在网上找到了曾对这条街有深入研究的时尚圈资深人士。她曾写过关于这条街的文章,但是这篇文章的署名就是她的英文名字加中国姓。天啦,叫这个英文名字的人多如牛毛,怎么找到她呢?我尝试着在facebook的“搜寻”功能里打入她的英文名字加中国姓,经过具体指标的排查,比如照片、她的兴趣等,我找到了这个人。然后我意外地发现:她也认识我的一个朋友!这样,联系上她,就不再是大海捞针了。我们约定了采访时间、地点,顺利地完成了这次采访。之后,我们一直通过facebook等保持联系。

  例子2:

  我参加了Hongkongexpats发起的一次聚会。这次聚会是由一位英国女孩发起的。聚会主题是:欢迎在香港工作的、来自异国他乡的女孩。聚会的前期召集方式很老套:就是在论坛的相关主题页下发帖,想参加此次聚会的留下自己的姓名和邮件。同时,大家也可以通过网络,在聚会前先彼此认识。聚会前,我在facebook上和几位有兴趣参加此次聚会的各国姑娘们连接了。我们先通过facebook聊了聊为什么来香港、在香港的工作、生活等话题;但这些聊天是很分散的,只限于非常有限和基本的信息;因为大家都要上班,没有那么多时间聊地那么深入。那天聚会安排在兰桂坊一间比较清静的酒吧里,10几位姑娘围坐在一起,大家互相介绍、闲聊。在分散的聊天后,我们又因为共同的文化背景、经历等再次自动地分组,继续深入地聊。最后,我和一位土生土长在加拿大的潮州女孩ling成了好朋友。之后,我离开了报社,很少去香港了,我们仍通过facebook、邮件保持联系,告诉对方自己的最新境况。

  例子3:

  通过Meetups的线下聚会,我认识了一位在香港辛苦打拼的广东女孩。她被公司派往香港,设立销售办公室。一个女孩在完全陌生之地打拼,艰难程度可想而知。我们在聚会里见面后,只是互相加了对方的MSN。一天,我看到她的MSN签名,语气里充满了辛酸,内容大致是“工作压力让她喘不过气,她一个人跑到卫生间放声大哭”。虽然那天聚会,我们并没说很多话,但同在异地,感同身受,我立即在MSN上安慰她,问她怎么回事?我有什么可以帮到她的?后来,她邀请我去她在香港的家里吃饭。之后,我们成了好朋友。几年后,我们都离开了香港,她回到了广州。但一直保持联系,我还去参加了她的婚礼。

  大家看看以上我的3个经历。发现有什么共同之处呢?对了,就是社会化媒体时代,关系循环链:网络-现实-网络-……,循环往复。它实际上就是社交关系的O2O。

  第一个例子告诉我们:社会化媒体能帮助我们找到我们想认识的人,为何不去尝试呢?通过各种社会化媒体,我们扩大了人际交往圈子。

  第二个例子告诉我们:通过社会化媒体认识的人,不是每个人都能和我们聊地来,成为朋友。能不能成为朋友?只有让关系“着陆”。你很难和一个只凭文字和图像等工具构筑的人,建立什么特别好的私人关系。更何况,我们在网上和人说话的速度,能传达的信息量,要远远慢于和低于现实生活中的(大家一定都切身感受到了吧)。

  第三个例子告诉我们:真诚是建立关系的本质。当别人有困难,或心情低落时,请真诚地提供你的帮助,哪怕只是安慰。只有真诚才能持久地维系关系。

  在现实里见面后,今后的联系,我们就可以通过社会化媒体来维系了。因为彼此见过,我们更能充分地发挥社会化媒体的功能,让彼此的连接长久且保鲜。

作者:小圈梨

本文由 微营销手册 作者:微营销手册 发表,其版权均为 微营销手册 所有,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 微营销手册 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需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18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