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具+社交+电商”一体化,我能告诉你的都在这儿了!

201512261451115653359997

来源|APP干货铺子

微信和支付宝之间爆发的“红包大战”,神州专车针对Uber展开一系列攻势,快的和滴滴两大打车软件公司宣布合并…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工具+社区+电商”的三位一体化模式已经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主流模式,工具如同一道锐利的刀锋,它能够满足用户的痛点需求。

但它无法有效沉淀粉丝用户,社区就成为了沉淀用户的必需品,而电商化则是衍生盈利点的有效方式。

下面,我们来说一下关于工具类产品社区化的一些总结和思考。

1为什么社区化

 

1、增加用户粘性:

工具产品一般都非常受场景制约,要想用户在非使用场景下打开产品,最好的途径就是满足它「理性」之外的「感性」需求,让用户为了社交关系、为了归属感、为了虚荣心、为了社区里的内容而在更多的碎片化场景下打开产品。

2、构建用户壁垒:

一般而言,工具产品在技术上很容易被复制,而从资源上又抵不住巨头的冲击。因此需要构建壁垒防止用户迁徙、防止巨头抄底。

3、提升运营数据:

各位自己脑补一下来自投资人的压力吧…

4、缩短变现路径:

在国内互联网「收费免谈」的环境下,一些工具产品很难通过工具本身的增值模式盈利,因此需要求诸别的途径来缩短变现路径。而社区则可以沉淀用户,并将转化链条做深。

5、收集用户反馈:

产品可以更直接的与用户接触,收集用户的想法和建议,同时还能起到积累口碑的作用。

2哪类工具适合社区化

1. 最基本的,要有分享欲,用户不是只打开你看一眼就走了
说一个反面案例,比如墨迹天气做的实景,需求明显就很弱,显得比较无聊。

也许墨迹是为了让用户能够感受到「数据」之外真实的户外天气,但显然解决得不是很好。
而且单从社交上来说,实景也很难抠出用户的表达欲,有点为了社交而社交的意思。

不过既然实景存在了这么久还没下,大概是数据证明还是有效果的吧。

2. 工具本身所能完成的任务要能产生足够的话题和讨论,进而沉淀,另外用户以女性为主最宜

这回说个正面的,豆瓣恐怕是国内工具社区化最成功的案例之一了,从书影音到泛兴趣,全都是用户能够张口即来的话题,人嘛,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总能滔滔不绝,沟通需求也由此而生。

另外像在线课程类,用户碰到不懂的问题自然会问,此时需求价值就体现出来了。
虽然这种社区离社交比较远,用户之间的关系也不很强,但要的就是效果。因为社区(背后是知识)本身就是用户的需求,而不是需求(工具)的附带。

此外像新闻客户端中的网易,也能算作这类。从中也能看出沉淀讨论也是一种推广。

当然,如果用户以女性为主就再好不过了。毕竟女性对于话题的讨论和参与程度都要强过男性(消灭零回复能力比较强)。
国内工具社区化比较成功的产品都能看到女性用户活跃的,更不用说美柚和大姨吗两位移动界的先驱。

3. 工具所能完成的任务具备一定门槛,并且能够通过专业度区分成果质量,因而激发用户的成就感和分享欲

这类工具以下厨房为代表,较为专业的用户能够产出质量较高的成果,进而进行分享,而入门的用户则会为此请教/学习,以提高自己的成果质量,最后因为成就感而产生社区归属感(当然也包括继续分享)。

这是一个相当好的正反馈闭环,同类的还有唱歌的、游记的、理财的、照相的等。

它们的共同点是工具背后的任务主要依靠经验,而经验又很难通过具体形式表现出来,因而用户会为了获取「经验」而不断泡在社区里,并针对各种细枝末节进行学习、反刍和分享。

这也是这类产品与前一类的不同,毕竟一位老鸟几乎没有理由整天泡在一个课程的社区里,因为它收获不到持久而新鲜的正反馈。

4. 最后,如果任务能够回归到人本身,那么它便具备了闭环特征
此类以知性为代表,门槛低、知识本身的深入度足够高,容易沉淀知识。
但这类知识又能够回归到人本身,通过人本身的特征对知识进行个性化输出,最终反哺知识,进一步为用户提供了服务。

3怎么社区化

1、在初期,社区功能宜轻不宜重,还是要以工具为主。
看看你的用户愿不愿意分享,愿不愿意理睬他人的分享,这是一个最基本的尝试。

同时原来的工具部分还是最主要的,产品不优秀,用户不会单纯因为你的社区而来用你。

比如Keep便规定用户只有在完成健身课程后才能发布动态,保证了产品的主流程,同时把功能做到足够轻,不强制用户拍照片,借此了解用户对于社交互动的态度。
当发现配图的用户确实比较少,但又不是不想拍,而是晒不出手之后,很快想到通过对比之前照片,增强用户的成就感,以激发分享欲。

换句话说,要先摸清楚用户的需求,把路铺平,然后再放开社区,慢慢实现规模化。

2、别去引导话题。

十几年前BBS还火的时候曾做过一段时间版主,包括后来学校的BBS也有运营过,很强烈的一个感受就是想要引导别人去谈论什么话题是很困难的,就算你在那个版块搞活动,这个版块的人还是照样聊自己的,因为他们不感兴趣,需求不在这。

这也是很多产品都遇到过的问题,用户的实际行为和自己当初设想的不太一样,这种时候还是顺着用户比较好,否则吃力不讨好。

3、关注讨论质量,而非话题数量。

样也来自做版主的经历。论坛上总有些用户特别喜欢灌水,有时候没人理他们,他们就上门户搬新闻,「充实」版块。

所以偶尔打开论坛首页会看到各个版块新帖不少,但点进去一看全都是零回复。而许多新用户看到这种情况,会觉得论坛没人气,全都在自娱自乐,于是就走了。
反而是新帖适中,但质量高、讨论活跃的论坛更能吸引新用户。

总而言之,互联网通过改变人与人的联系和连接的方式,深刻地改变了人的生活方式。

不管是由工具走向社区化,还是由社区走向工具化,都是为了更好的活下去,更直接的是为好的实现商业价值。

在工具上不能被满足的东西必须通过文字和互动来解决,而在社区不能系统、流程化解决的问题就要通过工具来解决,所以从这个层面来说工具自然衍生社区,社区也是工具。

本文由 微营销手册 作者:微营销手册 发表,其版权均为 微营销手册 所有,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 微营销手册 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需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12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