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台与微信的合作:自杀OR重生?

电视台与微信合作是饮鸩止渴?

数据说话:

2011年腾讯收入284亿元,央视不足200亿元;

2012年腾讯收入438亿元,央视约200多亿元;

2013年腾讯收入604亿元,央视约200多亿元;

2014年,腾讯年度财报未出,但其第一季度184亿元,第二季度197亿元,第三季度198亿元,第四季度还没看到,但按前三季预估,腾讯2014全年至少会有760亿元总收入,而央视已经连续两年没有在广告招标会之后公布数据了,据悉依旧徘徊在200多亿元稳中下滑。

2014年,广电人,有多少频道收入没有完成创收任务呢?钱都去哪了?蛋糕就那么大,别人切的越来越块大,你的自然就越来越小了,直到全无。

央视是中国广电行业的龙头,腾讯是商业互联网网站的龙头。从2012-2014仅三年时间,收入就拉开了500亿元的差距……

当包括中国广电人在内的主流媒体人都在为央视、BTV等与腾讯旗下的春晚微信海量互动数据欢呼的时刻,实际上是在为自己所在行业收入停滞甚至大幅度流失(到商业网站的大盘子里)而欢呼,为廉价甚至免费地为电视观众导流到商业网站主导的平台上成为商业网站的用户而欢呼……

真是傻的可爱又可恨…

要知道,腾讯为发展一个微信用户的单用户(手机内置+激活)成本是15元,一亿用户就得15亿元,问一下春晚期间央视和BTV从腾讯拿到了多少钱?

有个常识,主流媒体在微博、微信上的粉丝,本质上是微博微信用户而并非主流媒体的用户,因为主流媒体你拿不到这些用户的核心信息,用户核心信息全部掌握在微博微信身后的商业网站手里。

所谓的电视与微信互动,能为电视节目本身带来什么?人气?收视率?

帮着微信发展用户而己。有几个人会因为所谓“互动”而真正成为电视节目的忠实用户?你把节目做好才是根本,但现在大家都在舍末逐末。

春晚时大家都在用微信摇红包,有几个人在意你的节目本身?

再说说报纸怎么快速衰落的?1994年是中国互联网元年,至去年整整20年了。

是全国主流纸媒自将近20年前就把30年的免费转载权签给了某大商业门户网站,拿辛辛苦苦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原创的好内容养大、养肥了商业网站,读者全跑到商业门户网站上看资讯和深度报道了。

没有人买报纸了,两块收入(报纸的销售收入和广告收入)逐渐没了,纸媒自己急剧衰落甚至死亡,到了商业网站主推的新闻客户端时代,还是这样。

主流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为商业网站的新闻客户端(网易、搜狐、新浪、今日头条、ZAKER等等)免费提供内容,还为自己内容在别人平台上的不错的点击量而沾沾自喜,孰不知正在走“把自己卖了还帮别人数钱”的绝路…

而各大电视台这些年与商业视频网站(优酷、土豆、爱奇艺、百度视频、腾讯视频、搜狐视频等等)的合作也是一样,极其低价甚至免费地为他人做嫁衣,电视开机率为何江河日下?电视收视率为何下滑严重?原因有不少,这个是最主要原因。

对于一个国有机构而言,说的严重点、难听点,这和“卖国求荣”没啥两样,国是什么?你的核心资源。好在湖南广电觉醒了,搞独播,为自己的新媒体平台保驾护航,绝不允许商业视频网站染指。

其实解构了商业视频网站,没有啥了不起,除了一轮轮圈钱、烧钱,高薪挖人养人,内容上能带来大流量和高收入的主要是影视剧(很多是电视台投资制作的)、综艺栏目(几乎都是电视台制作的)。

其它网站自制和UGC(用户生产内容)绝大部分的可视性极差,广告主不会投放。至于他们号称的海量用户,别傻了,商业网站自己都在说“用户跟着好内容走”……

有广电人说了,你怎么心态那么不开放呢?互联网的精神不就是开放吗?呵呵,又被忽悠了吧。开放的心态,一定是基于自身核心资源不白白流失或廉价转让的前提。

腾讯等商业网站,天天在喊开放开放,别人真正触及其核心资源时,他们把持、掌控、封闭的比谁都严实。

只有主流媒体们,最核心的资源——原创内容,全面开放……

还有个常识,传统主流媒体,一定要拥抱新媒体、拥抱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但是,拥抱的是新媒体思维和手段、互联网思维和手段,而不是商业新媒体/互联网公司及其主导的平台和渠道。

这些商业公司,可以有限度的合作,但不能像现在这样无底线的合作,因为他们是国有媒体、主流媒体在传播力争夺、用户争夺、营收争夺上的对手、对头,说“死对头”也并不为过,“商场如战场”,说到底,这是一场你死我活的生死战。

这是一个知识经济驱动的时代,1994-2014的20年间,商业互联网公司利用知识鸿沟挖了第一桶金,他们正在挖第N桶。

广电人如果不抓紧学习、了解、掌握互联网常识和运行规律,不建设自主的平台和产品,结果显而易见……

先写到这儿,旅行中,喘口气,关于这个常识性的话题,可以讲一天,但其实道理很简单。对于个体的人来说,电视台能养老吗?

照现在这种为电视与微信及各种基于微信开发的互动、免费为商业网站提供内容和宣传等行为来看,够呛。当然,您要想将来跳槽到商业网站去,那OK!

到底是不是饮鸩止渴,发展才是硬道理

电视媒体与移动互联网的交融,在羊年伊始达到一个新高度,其中最引人瞩目的载体是“红包”。

如果说,马年春节时的微信红包游戏,还局限于腾讯与阿里巴巴的移动支付入口前哨战;那么羊年贺岁时的“摇一摇”,在央视、BTV春晚的加持下,则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中华新民俗”——从央视春晚110亿次摇一摇红包互动总量到8.1亿次/分峰值数据,从BTV春晚2.19亿元摇一摇打车红包到1.1亿次微信页面互动,电视和手机屏以前所未有的紧密度捆绑在一起。

着眼当下,是个多赢局面,电视台、广告主和社交平台各得其所。但面对未来,各种争议纷至沓来。

有电视业者焦虑,我们电视台面向互联网公司全面开放自己的核心内容资源,除了一时热闹什么都换不回来,因为渠道、平台和用户资源牢牢掌握在BAT手里。更有人提出,“与微信互动是饮鸩止渴的自杀行为”。

这种观点似是而非,实际上错得离谱!

fE7naq7

首先,有能力建设全网级公共开放平台与统一帐户体系的,就那么寥寥几家。在中国如腾讯(微信、QQ)、阿里巴巴(支付宝、新浪微博),在全球如Google、Facebook、Twitter和Line。

除此之外,老牌如微软(旗下曾拥有Hotmail、MSN帐户体系)日渐没落,新锐如WhatsAPP(全球高达7亿活跃用户)也难免被Facebook巨资收购。

坐拥政策资源垄断的中国电信运营商,天然拥有所有的号段、号码资源与帐户体系,但依然在开放的移动互联网时代行动笨拙,更是一个鲜明的例证。

事实上,在全程全网的互联环境中,开放平台与统一帐户的马太效应极为明显,必然形成寡头竞争的格局。

无视这一事实,将正在“连接一切”的微信狭隘地视为产品平台,进而认为电视台与其合作是主动交出内容控制权、拱手让对方瓜分自己的广告收入——如是论断,客气点说是理想主义情怀,不客气的说是无知者无畏。

对于包括电视台在内的各细分行业来说,如何积极结合、充分利用微信、微博、支付宝等开放平台是正路,总想着自己再造一个类似平台并平分天下,实在是南辕北辙的误判。

在与“微信们”的交融中,电视台开始找到简单可行的用户互动逻辑,这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过去谈及“台网联动”,无非这几种场景。其一是利用短信、论坛、微博等平台进行吐槽式的“外交互”;其二是利用二维码、声音识别等辅助手段,将用户加入互动游戏中;其三是通过智能电视的叠加菜单,配合遥控器或手机APP,展开互动。

但与“摇一摇”相比,上述场景都显得过于复杂和间接,误操作概率偏高、响应时间过长,很难让用户在第一时间就得到反馈激励。本来,电视媒体的魅力就是声光电强刺激下的视觉冲动,只有同样刺激的行为冲动,才是最好的搭配。

事实上,“摇一摇”抢红包只是个开始,开始塑造全新的用户与电视交互习惯。可以预见,这一简单粗暴的交互习惯普及之后,将能为综艺节目、体育节目、购物节目乃至新闻节目带来多少商业化的想象力。

借助微信入口,获得用户数据,考量的是电视台的新媒体运营能力,而不是坐等别人送上门来的“开放”。

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转型,帐户体系与用户数据当然是重中之重,但这源于自身的新媒体运营能力和意识,而不是坐等别人送上门来的“开放”。

试问,中国互联网二十年来,哪一家互联网公司不是从零起步,一个一个的积累起用户资源?哪一家互联网公司不是在传统报刊、电视、广播上投放过巨额广告获取用户资源?

这些物力、人力和财力的投入,借助不断迭代升级的系统平台和在线服务,沉淀下丰富的用户资源,成就了今天互联网的辉煌。

反过来,当电视台需要向互联网转型时,为什么不需要付出同等代价?为什么不应该大大方方的借船出海?在一个用户时间、兴趣和社交关系被日益解构的移动互联网时代,笔者认识的很多广电业朋友,都在埋头苦干,通过越来越强大的内容竞争力和快速成长的互联网系统运营能力,积累着用户、锤炼着产品、探索着路径。譬如,BTV春晚的微信微博互动双破亿、总导演全程评论陪伴观看模式的创新,就是鲜活的例证。

当然,也不乏故作惊人之语者,譬如“饮鸩止渴”说。可惜,笔者只从中看到了无谓的恐慌和焦虑。

本文由 微营销手册 作者:微营销手册 发表,其版权均为 微营销手册 所有,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 微营销手册 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需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19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