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龙的“生态系统幻觉”和“腾讯病”

归根结底,张小龙在完成从程序员、“最伟大产品”经理到腾讯高级副总裁、微信事业群总裁的蜕变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患上了“腾讯病”——既修赛道,又当裁判,又当运动员。

2URf6f

张小龙先生难得地又出来发表讲话了。这个“最伟大的产品经理”、 腾讯 高级副总裁和很大程度上腾讯当下的话事者似乎已经被直接加封成了神,并且享受着来自腾讯内外部的追捧。他在内部的演讲、或是不经意间露出的表态,都会被产品经理们奉为圭臬,被科技媒体捧为圣经;几乎从不愿意接受媒体采访,以他为中心的文章却还是层出不绝——这些都是明证。《财经》杂志从未采到过张小龙本人,却照样写出了《张小龙:走出孤独》这样的长篇特写,《商业周刊》没有采访到 微信 团队,愣是让一篇写TIT园区设计的口水文登上了这本创刊85周年的著名商业杂志的中文版封面头条,真是慷慨。

当然了,像几天前极客公园和微信合办的“微信公开课PRO版”中张小龙的视频露面也引起了与往常类似的狂欢:视频讲话里的内容立马在当天登上了各大科技媒体的热门位置,也刷爆了朋友圈,张小龙关于微信“建立生态系统”、“去中心化”和“去中介”的“洞见”又一次被传颂了。还有什么比争相转发这种big name的思考更带流量和关注度的呢?

张小龙的讲话已经传遍全网了,在这里根本不用再赘述,我只做个归类:

第一件事关于生态系统。微信通过内部的公众平台和开放平台,一头对接用户,一头对接服务提供商,这是张小龙所说的“去中介”。

第二件事关于流量。张小龙说,微信中不提供中性的流量入口,所有服务提供商必须通过自己的方式在微信之外获得流量。怎么到微信上来呢?二维码呗。

第三件事关于控制。要提供价值、用户价值第一、动态稳定的生态系统,这些好听说法翻译过来其实是:这是我们的地盘,谁能来,来了能做什么,我说了算。标准呢?有价值。怎么算有价值呢?不知道。

其实单从这8条内容以及张小龙的解释来看,它们无非是此前微信已经对外传达过的信号,或是圈内人士、微信公众平台和开放平台上的第三方已经默认和接受的规则,很难谈得上是多么深刻的洞见。像是“鼓励有价值的服务”、“用户价值第一”、“希望去中介化”此类,我看不出与“微信是一种生活方式”、“微信连接一切”和“微信不是营销工具”有多么大的不同。这8条内容还不如说是给微信最近2年做的事情的一个总结陈词。

从张小龙的描述语态来看,他对微信这个“生态系统”显然深信不疑。你看啊,当一个产品提供了一套接入规则(公众平台和开放平台)、运行载体(公众号)和传播渠道(IM和朋友圈)给到第三方,这不就是一个“生态系统”了吗?张小龙拼命比划着微信新生态的优越性,拼命比划着颠覆中介、颠覆流量中心和颠覆搜索的大饼。

但打开微信之后,就知道它与真正的“生态系统”还相去甚远。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在基础设施、用户和第三方服务提供者这些必要的元素之外,还需要有清晰的运行规则和权责边界,第三方之间相对平等的环境,以及第一方的“克己”。而现状是,微信官方对自己和合作伙伴有多慷慨,就对第三方有多吝啬,给自己和合作伙伴开多大程度的绿灯,就对第三方做多大程度的限制。一句话,这样的一个生态系统,能够让第三方挪腾的空间已经不那么多了。

想想就知道了,微信如今几乎所有的一级、二级直到多级入口都被腾讯自己或是合作伙伴的服务占据了:从购物、游戏到钱包,满眼都是腾讯手游、京东、大众点评、滴滴打车、QQ生活服务和财付通的入口,第三方的活动空间只剩下了订阅号每天一两次的推送、服务号有限几种服务的推送和朋友圈的有限营销等仅有的几种。

就连目前相对稳定的状态,也是在微信数次的反复和对第三方的伤害中完成的:当公众号玩家们开始逐渐找到用户,大量ISV开始往微信上迁移的时候,微信官方一句“微信不是营销平台”和对公众号“订阅号”和“服务号”的分割给了他们当头一棒;当第三方服务商试图通过朋友圈的社交传播获得用户时,微信又适时地寄出了“禁止诱导分享”等一系列限制措施,导致第三方服务在朋友圈里也寸步难行。前有淘宝链接和美丽说,后有快的打车和支付宝十年账单,我现在能在朋友圈里看到的也只有滴滴打车的优惠券分享了,其余的几乎全都是订阅号新闻,夹杂零星的HTML5页面。

而且不只是我,张小龙自己都找不到,听听他的原话:

 

大家会发现在微信里很少会提供一个中性化的流量入口,但是并不妨碍很多需要流量的场景应用能够被活跃起来。譬如说微信里的微信红包、微信游戏,甚至包括一些硬件相关的譬如运动类的手环。

微信红包和微信游戏是谁的?都是腾讯自己的,跟第三方一点儿关系都没有。这些跟第三方没关系的事情,跟“生态系统”和“森林”也关系不大。

撇开腾讯内部分发给自己和合作伙伴的社交流量,再对朋友圈的社交传播限制限制,微信内部已经没有什么有效流量给第三方了。所以第三方可不需要到微信外招流量吗——张小龙又顺着杆儿往上走,说我们早给你们准备好了二维码,能颠覆搜索。如果真的能用二维码颠覆搜索,微信干嘛要在5.4版中加强内部搜索功能?我不信微信会放任搜索排名不管,因为要“给用户提供价值”嘛。什么对用户有价值?怎么筛选对用户有价值的搜索结果内容?微信不早就准备好了么——我要提供一个动态稳定的系统,我说了算。

“去中心化”是用来形容一个没有一个绝对威权干预、玩家自由竞争的互联网的,不是属于微信这样由“最伟大的产品经理”掌控的,对什么是用户价值也说了算的超级APP的。

再说“去中介”——张小龙的意思是,让商家和用户有了一个直接互动的地方——公众平台。但恕我理解力有问题,公众平台不也是中介的一种吗?这算是哪门子“消除中介”?而且你应该也知道微信是如何推广公众号们的——从最初的“招商银行信用卡中心”、“故宫”等微信官方大力帮着宣传的服务号,到后来的iHealth腕表、咕咚手环、华为TalkBand等智能硬件的样板产品,微信耗费了大量的财力,甚至协助开发来竖立这些“参照物”,其目的是向服务提供者和用户们展示自己是如何消除其它的中介环节促成他们的直接对接的,也顺带告诉了他们在微信这个新的中介上的新规则。传统商业地产那种以地段为核心构建的稀缺模式确实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微信的新规则。

所以现在问题来了——当自己把持了内部几乎所有的流量入口,却把让平台第三方自己在外部找流量当作“流量去中心化”的借口,不觉得脸红么?当服务提供者和用户必须在微信中才能发生一切交互,微信就已经成了一个新的中介,还怎么好意思鼓吹“去中介”?一边史无前例地加强了内容搜索功能,一边却鼓吹二维码代替搜索,不觉得在打自己的脸吗?张小龙口中的“生态系统”,听着好听,其实是个彻头彻尾的幻觉。

归根结底,张小龙在完成从程序员、“最伟大产品”经理到腾讯高级副总裁、微信事业群总裁的蜕变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患上了“腾讯病”——既修赛道,又当裁判,又当运动员。以往腾讯在QQ上那种西瓜核桃一把抓、大头小利都不想让给第三方的毛病,微信身上也有,而且因为微信的移动互联网特性(手机的交互区域更小,屏幕上的展示空间和入口更加宝贵)而更加严重。3Q大战之后,腾讯不得不选择了“开放平台”,看起来,微信还没有这样的外部动力刺激放下手中的利益,尤其是在微信商业化不得不加速推进的现在。

生态系统、流量去中心化、去中介,其实一条也站不住脚。

来源:钛媒体

本文由 微营销手册 作者:微营销手册 发表,其版权均为 微营销手册 所有,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 微营销手册 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需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13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