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关闭朋友圈的一年多里

u=2239342240,3333468972&fm=21&gp=0

来源丨简书

作者丨公子若

本文作者子若,做过管理咨询,创过业。关爱大学生成长,告诉你这个世界的残酷,也告诉你如何爱这个世界。公众号:ZRwriting

其实有或没有朋友圈,你都可以活得很精彩,你都要好好珍惜身边的人。

 

“微信真的可以改变一个人,曾经的我们还能用它单纯的聊聊天,而现在你一找我,不是投票就是点赞、转发朋友圈、关注公众号、扫描二维码、要红包、测试我还是不是你的好友,要不就是你的校园卡又丢了。”

发朋友圈的意义是什么?有伪心理学家的观点认为:“一个人在朋友圈上越炫耀什么,就越缺失什么。”我不同意,因为秀恩爱的人不缺爱,晒自拍的人也不缺颜,真正缺失的人其实是连炫耀的机会都没有的。

朋友圈的意义就是一个发布信息的平台,一方面是满足自己分享成就的喜悦感,让这种喜悦感在共鸣的过程中被放大。另一方面是去塑造一个你希望被他人认知的形象,从而达到一定的目的。例如近年来兴起的PUA(撩妹)文化,甚至推出了指导挫男们如何打理朋友圈的服务。

于是朋友圈就成了一片芸芸众生的浮世绘,有人秀恩爱,有人晒自拍,有人指点江山,有人无病呻吟,大家都纷纷找到了自己的舞台。你在这当中走马观花,时而欢笑时而怒骂,时而评论时而点赞,与这个世界形成了“互动”。

我想,这大概就是尼尔·波兹曼在书中所说的“娱乐至死”,在娱乐泛滥的时代里,从电视到社交网络,创造出的碎片化、无意义的世界,我们通过它获得短暂愉悦的同时也沉溺其中,被娱乐得麻木不仁。

“人类无声无息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心甘情愿,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

 

大约在一年半以前的时候,我去到各地高校演讲,于是微信好友数量开始激增,朋友圈的信息量也开始变得庞杂,而其中大部分的信息是我不需要去知道的。我发现自控力不足的人们在工作和学习的时候,往往会忍不住刷一下朋友圈。虽然每次刷朋友圈也就那么几分钟,但是它把你整块的时间碎片化了,不仅浪费了时间,更重要的是分散了精力。

于是我便做出了这个“断舍离”的决定——关闭朋友圈。

 

我理解的关闭朋友圈有两种形态,一种是不看别人的朋友圈,一种是不让别人看自己的朋友圈。这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关闭了朋友圈信息输入的渠道,一心圣贤;后者是关闭了朋友圈信息输出的渠道,大隐于世。对于我个人来说,因为个人工作的缘故我还需要输出自己的个人品牌。所以我选择的是前者——只发不看。

在关闭朋友圈的一年多里,我开始重新审视信息的意义,以及交友的观念,有了很多自己的感触。

1.信息双刃剑,咫尺却天涯

信息的泛滥便利了我们的生活,但驾驭不好就是一场灾难。信息是一把双刃剑,在这样铺天盖地的朋友圈信息中,我们到底获得了什么?看到了朋友塑造的形象,恐怕这不是真实的一面;学习许多知识,例如毫无科学依据的养生理论;获取最新讯息,又有多少是你需要知道的呢?据我的观察而言,大部分是在浪费时间。这种快餐化的信息,它就像一种精神鸦片,没有太多的营养成分,却又能让你沉溺在这种短暂的愉悦当中难以自拔。

而一个人的精力往往是有限的,信息的过载分散了我们的注意力,剥夺了应当在我们在自己的领域上深耕的时间。

它的另一个坏处是,当缺乏足够的判断力的情况下,人们难以把握正确的方向。勒庞在《乌合之众》里写到,

“群体在智力上是低于独立的个人的”,“群体对个人的影响是深刻的,它可以让一个守财奴变得挥霍无度,把怀疑论者改造成信徒,把老实人变成罪犯,把懦夫变成豪杰。”

 

朋友圈里往往充斥着不同目的的信息,让我们在判断的过程中疲于奔命。所以相比之下,选择几个有价值的信息渠道,也比漫无目的刷朋友圈有意义得多,这样既能获得高质量的文章,也不会在信息的取舍中里迷失方向。

社交网络让信息的传递变得咫尺,心却依然在天涯。科技的进步,从电话的发明到社交软件的普及,让我们可以在须臾之间感受世界的瞬息万变,而这样的便利却并没有让我们的情感更加深厚。“以前车马很远,书信很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过去的信息传递虽然没有当今那么便利,却让人们在等待的过程中自然拉长了情愫的积蓄,才酝酿出了最深沉的情感。社交网络虽然缩短了空间的距离,却难再有“家书抵万金”的弥足珍贵,“云中谁寄锦书来”的翘首以盼。

2.告别碎片化,建立系统性

关闭朋友圈之后,刚开始很不适应,我也有过无数次想要重启朋友圈的冲动,因为总是在担心自己会错过了什么重要信息,但细想好像确实并没有什么非知不可的信息。坚持了一段时间之后,我就彻底习惯了告别朋友圈的生活,预计将来也不会再打开这个功能。

知识的学习需要系统性,而非碎片化的信息。

朋友圈也好、微博也罢,都是互联网碎片化信息的载体,这些信息往往都浅尝辄止、经不起推敲;即便是遇上了真正有价值的信息,这种碎片化的获取信息的方式犹如管中窥豹,不能得其全貌。学习知识需要建立系统性,要选择正确的学习材料,然后投入整块的时间和精力,深度比广度更加重要。

合零为整,管理你的碎片时间。

关闭了朋友圈之后,最大的感触就是时间多了。我会在包里随时放本书,手机里面存一些TED的视频、有声读物等等,用那些曾经用来刷朋友圈的碎片时间去有针对性的读书、看有价值的文章、听线上讲座、关心身边的朋友等等;工作和学习的时候也更加专注了,没有了朋友圈的牵挂后,分心的机会也就大大减少;业余时间,我甚至开始练习书法,学习绘画,偶尔自己写写公众号文章。这些事情对我的改变都是巨大的,让我接触了很多以前没有时间接触的领域,这些都是远比刷朋友圈有意义得多的事情。

3.关了朋友圈,朋友就有了

我一直提倡一种精简社交的生活方式,因为我们不需要那么多的点赞之交,也没那么多的精力去维系。所谓人脉,并不是你认识谁,而是你能和谁进行等价值的交换,所以人脉不取决与你认识什么人,而是取决于你能给别人带来多少的价值。

孔子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所以关朋友圈意思当然不是闭关锁国,而是让你的精力更加的专注在那些你所需要关注的人或事上面。

关了朋友圈后,心思自然就放在了那些真心交好的朋友上。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我们不需要用客套的点赞去让对方多看我一眼,千方百计都不如直接发信息的真心关怀。我也会定期的点开我所关心的人的朋友圈,了解他们的最新动态,然后用心写下每一条关心和祝福,这样既不浪费太多时间,也能达到关怀的目的。

4.桃李自芬芳,知己在心中

有人说不关朋友圈的目的是为了维系朋友之间的感情,其实维系感情的方式有很多种,关键还是要用心,朋友圈只不过是一个工具罢了。

古人没有朋友圈,更没有微信和微博,他们的感情一样千古流传。

一直很喜欢《世说新语》里“雪夜访戴”的故事,王子猷居住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夜里天降大雪,他从睡眠中醒来,月下独斟,吟诵着左思的《招隐诗》。忽然分外想念远在曹娥江上游剡县的好友戴逵,于是即刻连夜乘小船前往。经过一夜风雪,到了戴逵家门前却又转身原路返回。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生命中有很多事情也是如此——“乘兴而行,兴尽而返”。桃李的芬芳无需多言,举头三尺自有神明;知己的相遇不在人海,相隔千里仍在心中。所以,又何必见“戴”?

其实关不关朋友圈都不必太较真,也没什么值得骄傲的,这只是一种与碎片化抗争的决心,是希望我们都能学会利用科技带来的便利,更好地获取信息和关心朋友,而不是在科技的浪潮里迷失方向。

其实有或没有朋友圈,你都可以活得很精彩,你都要好好珍惜身边的人。

本文由 微营销手册 作者:微营销手册 发表,其版权均为 微营销手册 所有,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 微营销手册 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需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17

发表评论